ESG企業永續懶人包一文講透
極端氣候不斷發生,反映出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正不斷的惡化,永續發展的觀念在近年更加普及於各國政府及企業之間。
尤其在各國政府提出的淨零碳排目標下,不論是大、小企業都需根據ESG指標,調整企業自身的營運及發展方向。而ESG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與CSR、SDGs有什麼不同?
本文將說明企業需要注重ESG的理由,並分享執行方法與評分機構,帶您全面認識ESG的重要性。
壹、ESG是什麼?顧及環境、社會、公司本身的3方面評量指標
ESG是為了評估企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目標,而提出的評量指標,這3個字母最初是源自2005年,由聯合國提出的《Who Cares Wins》報告中,提及全球企業應該將E-Environmental(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3項指標,納入評量企業營運的標準中。
此舉是期望企業不再只以財務報表評斷優劣,而是能兼顧環境與社會發展。投資人也可以根據該企業的ESG評量分數,評估前景發展。
以下說明E、S、G涵蓋的範圍:
Environmental 環境,注重企業在環境、生態與氣候等方面的處理措施,常見的項目有:
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碳中和建構碳足跡處理工廠排放廢氣、廢水改用綠能供應能源
Social 社會,指企業在社會方面的表現,常見項目有:
注重員工健康與安全完善勞工權益杜絕強迫勞動維持平等的工作環境維繫與客戶的良好關係回饋社會、社區
Governance 公司治理,指企業經營方面的表現,包含:
內部管控股東權益保障利害關係人利益管理供應鏈資訊透明保持商業倫理
貳、ESG與CSR、SDGs難分清?其實大白話也能講透
ESG、CSR與SDGs,這些名詞常讓許多企業經營者搞得暈頭轉向,除了都經由聯合國倡議過以外,也都是基於永續發展的理念提出。
以下簡要說明CSR與SDGs的定義:
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是目前全球共同推動的經營理念,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及業績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增加對社會公眾、生態環境及政治決策的影響力,因此需肩負起相應的責任。
CSR的概念是源自1979年由美國喬治亞大教授Archie B. Carroll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Carroll Pyramid of CSR),他將企業社會責任分成4個層次,由下往上分別是:
經濟責任:商業行為將基於盈利的基礎上法律責任:遵守國家法律,由企業自身做好典範。倫理責任:秉持公平、正義的商業道德,拒絕做出損害雙方利益的行為。慈善責任:回饋社會,透過捐獻的方式改善環境。
這樣的概念到了1999年,由時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向全球企業倡議,推動CSR落實,才讓企業意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隨著CSR概念普及,各家企業開始公開自家的企業永續報告書(也稱作CSR,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向利害關係人、投資人及社會大眾提供公開透明的企業資訊,以供人查證、了解該企業內部的管理狀況。
SDGs是聯合國延續2000年發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為因應全球飢餓、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社會發展導致的貧富差距等問題,以及氣候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衝擊。
在3大原則下,於2015年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共包含169條細向、230個參考指標。定位為2030年前,讓全球各國推動發展時可以參考的目標。
SDGs的3大原則:
基於人權的作為(Human Rights-based Approach)一個都不能放棄(Leaves No One Behind)性別平等及女性賦權(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Empowerment)
以簡單的來說三者差異:
CSR-全球為永續發展共同追求的理念。
ESG-在永續發展理念下制定的檢驗標準。
SDGs-聯合國為解決環境及人類發展問題提出的發展目標,與ESG相輔相成。
叄、為什麼企業需要重視ESG指標?
自1999年世界183個國家簽訂《京都議定書》以來,各國開始回頭檢視工業革命後,人類發展對地球造成的破壞,如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生態滅絕等,同時人類社會也存在著壓迫、歧視、貧富差距等問題,若置之不理,長此以往將使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走向更嚴峻的處境。
為了下一代的生活及人類的延續,聯合國才會開始倡議CSR、SDGs及ESG等概念及目標,要求各國及企業一同為永續發展做出努力。
在這樣脈絡下誕生的ESG,是用來檢視企業是否落實永續理念的評量標準,過去投資人只能依靠財務報表評判一家企業優劣,但賺錢的企業不代表他們會善盡社會責任、維護生態環境。
透過ESG指標,我們能觀察出一家企業在經營時是否兼顧社會及環境層面。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及2012年歐洲債務危機時,歐洲83家上市銀行中,ESG分數較高的銀行受到的衝擊反而比較小。
可見投資人與社會大眾更願意和體質健全、持續投入永續發展的銀行往來。ESG已經成顯學,為了追上全球共同推動的2050淨零目標,現在開始為自家企業導入永續概念還不遲。
肆、ESG如何執行?哈佛教授提出5個行動準則
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國際公認的ESG投資權威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為企業提出的5個行動準則,分別是:
1.找到並採用最具策略性的ESG作法。
2.打造明智的ESG目標和責任結構。
3.圍繞企業目的建立文化。
4.為了ESG的成功,推動正確的營運改革。
5.與投資人、社會及環境保育進行有效溝通。
同時,他也提出執行ESG的5個步驟:
步驟一:將ESG視為策略。
步驟二:建立責任制度。
步驟三:圍繞企業目的,建立文化。
步驟四:設計彼此信任的組織架構。
步驟五:誠實的傳達結果。
伍、ESG評分機構有哪些?盤點世界2大知名永續指數
近年ESG一直受到質疑,其中一項爭議就是全球目前沒有統一的評分標準,因此對企業來說,只能透過國際公認的永續評分機構驗證,以確立自家揭露ESG資訊的權威性。
1.道瓊永續指數(DJSI)
國際上公認最具公信力的企業永續評比,每年以E、S、G各方面為企業打分數,檢視企業營運的風險與機會。前10%的企業將入選為「DJSI World」,作為全球投資人衡量企業非財務面成績的重要指標。
2.標普500ESG指數(The S&P 500 ESG Index)
全世界通用的評比標普500ESG指數(The S&P 500 ESG Index),以E、S、G三大方面為企業打分數,評選出具競爭力的企業。
標普500ESG指數會排除爭議性業務的企業,如軍火、菸草等產業,而且若受審公司的ESG評分低於同產業,也將無法入選。
另外,若發生爭議事件,像是全球社群龍頭Facebook在2019年6月因為資安疑慮,就被移出排名。永續、減碳,不只是倡議,而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該怎麼推動ESG?
可能你覺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離你很遠,其實,真的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資源做永續嗎?
一個塑膠包裝老廠的轉型故事告訴你:再老、再傳統,甚至一向被視為「最污染」的產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永續模式。
而且,企業越早做,越早導入永續DNA,能讓企業更早調整體質,變得更健康強壯。
無論出於主動或被動,永續已是不可逆的潮流,推著所有人一起往前走。 2023年起,金管會規定,實收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櫃企業,需要每年提交企業永續報告書。
未上市企業、一般中小企業,看似未列入規範名單中;但,除非一家企業經營模式能遺世獨立,否則只要在任何產業供應鏈上,都會受到客戶端牽引,而得從善如流。
例如,蘋果宣示要在2030年前,旗下供應鏈和產品都要達到百分之百碳中和的目標;而作為蘋果供應鏈一員的台積電,也跟著要求旗下700多家供應商在2030年達成節能20%的目標。不要以為,這只是科技製造業。
服務業、運輸業,也一樣會被這股ESG風潮掃到—連僅是提供蘋果代工廠作業員上下班的人力服務公司,也得採購電動巴士,才得以符合蘋果綠色供應鏈的目標。
其實,小企業是大企業的供應鏈,除非是你獨立於所有供應鏈之外的公司⋯⋯,但這很難,即便是賣便當都可能會被掃到!
當大企業在談永續供應鏈時,這會讓中小企業不得不因應此事,不論是身處供應鏈中,或也有合作供應商的中小企業都必須開始想:「這件事(ESG),我有沒有權利說No?」
永續,已經是全面性的思維,但要落實它,必須歷經一個學習曲線。以下5大步驟,讓中小企業對思索公司ESG更易上手:
第一步:盤點風險。
按法規與趨勢,對公司未來影響為何?
其實跟生意業務沒關係,想得很現實,就做不久。因此這一步驟,要由老闆或高層主管帶頭來做,系統性的情搜國內外法規趨勢,思考ESG會如何影響自己的營運?
第二步:確認風險。
選出內部溝通工具,將風險轉為機會
到了這一步,其實就是思考:我們可以做什麼?
目前坊間有太多工具與名詞,包括CSR(企業社會責任)、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ESG、GRI(為編制永續報告的其一國際會計準則)、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這些字母縮寫名詞真是搞得人眼花繚亂,但先不要擔心要選擇哪個工具才對,只要先挑一個你覺得最好聚焦、好溝通的即可。
個別公司要思考公司在產業鏈上的獨特位置做適度調整,而且不論用何種討論工具,儘量用工具大框架之下的小項目,才能更細緻討論公司能做哪些事。
第三步:管理期。
老闆、主管由上往下定目標推動
以人數規模在3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而言,自上而下(Top-down)比自下而上(Bottom-up)的工作更重要。
因為,在找出公司的永續議題後,中小企業通常會遇上的狀況是,這些指標轉換到公司管理、製程上的意義是什麼?要做哪些改變?
這些議題通常要由老闆或主管來協助由上往下推動。 把它想成是一種管理工具,調企業體質。
至於,訂定目標要多長、多大?我建議先想10年計劃,再看近的3年、5年各自要做什麼事,因為3到5年,是「立即行動需要做」的事,但是在訂定永續的指標時,大部分企業仍習慣用現有的工具想未來的目標,但其實應該以未來目標來驅動企業不斷找到新方法來達標。而目標雖是漸進式,但儘量不要訂得太小或沒有意義,「要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來回推」。
例如,以缺水為例,目前平均3到5年就會遇上缺水危機,老闆就要以此思考,為了避免3年後再度缺水,每一年應節省多少水?再進一步落實到製程、管理的KPI上。
第四步:內化過程。舉辦教育訓練,凝聚員工共識
內化就是,確認目標後,從第一線人員到決策者,都要思考並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
不少中小企業老闆擔心內部溝通困難,但相較動輒員工上千、上萬人的大企業,前者人少,聚焦相對容易。
公司越小越要提早開始做,才能及早把DNA灌入組織文化中。因此,此階段的重點工作包括定期舉行永續議題教育訓練、員工共識營等。
第五步:策略期。
確定達成目標的資源與方法
完成上下溝通、定好目標後,此時,是決定公司要投入多少人力、資金,以達成目標的「策略制定期」。
因為,達成目標的方式很多,往往涉及設備或人才的投資,如果資源不明確,公司內部可能產生資源爭奪、短期任務排擠長期任務,導致永續目標無疾而終。
此外,ESG經常有新議題,公司也必須思考是否設置專人持續搜集情資。不過小公司不用像大公司組成一個永續部或風險控管部,可以先設置1到2人來負責,讓公司至少不與最新動態脫節。
相較ICT(資訊及通訊科技)、金融業,已在思考永續做法上如火如荼,其他產業目前看似速度較慢,但這股趨勢不會停,遲早會從ICT向其他產業蔓延,即便客戶不要求你變,未來消費者也會要求你!
如果不想被取代,你就得想辦法。畢竟,外部專業人士再怎麼幫助,關鍵點仍是經營者是否想讓公司永續下去,要貫穿前述5步驟的,仍是主事者的決心。
結語
ESG是為了評估企業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目標,將E-Environmental(環境)、S-Social(社會)、G-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3項指標,納入評量企業營運的標準中。
ESG與CSR的差異在於,CSR是永續發展的概念,ESG是基於這個概念而產生的評核指標。曾有研究指出歐洲83家上市銀行在2008年及2012年兩次金融危機中,獲得更高ESG分數的銀行,受到的衝擊影響較小。